從去年到今年反復出現的霧霾,正在“倒逼”國人進行能源消費結構調整。煤炭遭遇人人喊打,在政策引導和補貼下,天然氣成為首選的替代能源。
一城如此,一地如此,一國如此……在各地政府雷厲風行的環保政策之下,我國天然氣需求迎來爆炸式增長。哪怕在傳統淡季,北京、石家莊等地也出現了資源緊張的局面。這一切警示人們:今年冬天必然是保供形勢嚴峻的一個冬天。
嚴格地說,天然氣生產企業從夏天的形勢已經預見到需求的不受控制了。但是,天然氣產量不是說增加的,進口數量也與國外有著嚴格約定,唯有LNG現貨的購置相對靈活。可以說,由于天然氣數量的不足,只能隨時準備“拆東墻補西墻”,讓不太緊急的需要為供暖、做飯等城市燃氣用戶讓路。
在捉襟見肘的窘狀中,人們不禁反思:為什么天然氣需求如此激增?大規模“煤改氣”是否進行過嚴密而科學的測算?用行政手段治霾,讓天然氣承擔起全社會的“環保重擔”,到底是否理智?
理智與否,首先要看資源基礎。
我國天然氣儲量并不豐富,僅占全球常規天然氣儲量的1.7%,且新發現和探明的天然氣儲量中致密砂巖氣占的比重越來越大,不易開采。頁巖氣和煤層氣等非常規天然氣資源的開發尚處于起步階段,估計加上煤制氣到2015年總共只能供應100億(標準)立方米的商品燃氣。產量難以在短期內大幅增長,這是我國天然氣面臨的自然限制。
其次,從經濟效益看,未必能承擔煤改氣的代價。
燃氣價格遠遠高于煤炭。每千瓦時熱值的天然氣價格大約是同樣熱值煤炭價格的2-3倍。燃氣的市場價格為每立方米3-3.5元左右,折合每千瓦時熱值的天然氣價格為0.3-0.35元;而一噸熱值為5000大卡燃煤的市場價格為500元左右,合每千瓦時熱值的煤炭價格為0.1元左右。
第三,從產業結構調整的角度說,如今并不適合大規模進行“煤改氣”。
我國天(tian)然氣(qi)工(gong)業大規(gui)模發展起(qi)來是(shi)(shi)從2001年開始的(de)。當時的(de)用氣(qi)結構與天(tian)然氣(qi)產業結構不盡合理,發展了一(yi)些(xie)低附加值(zhi)的(de)天(tian)然氣(qi)化工(gong)企業。但是(shi)(shi),要淘汰落后產能,不是(shi)(shi)一(yi)蹴(cu)而就的(de)事情(qing),“煤改氣(qi)”也不是(shi)(shi)結構調(diao)整的(de)優化方案(an)。